日期: 2025-04-01 类型:华体会一次能提多少钱
消费级AI硬件是指将大模型等人工智能技术与智能硬件深度结合,旨在为个人或家庭消费提供具有智能化、个性化与互动性的产品。这类产品以硬件为载体,通过AI赋能满足多种人群与场景的需求。
2024年中国消费级AI硬件市场规模已达1.17万亿元,同比增长约10%。其中,移动穿戴和生活家居是两大支柱场景,分别贡献了约40%和稳步增长的市场份额。
根据亿欧智库消费者研究分析,消费级AI硬件的用户画像显示,核心花钱的那群人为31-40岁的已婚有孩家庭,年收入集中在20-50万元区间。这一群体对生活质量有较高要求,愿意为AI功能支付溢价,以提升生活和工作效率。21-30岁的年轻群体则更关注移动穿戴和运动文娱类产品,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,愿意尝试和探索新的科技产品。
AI功能的实用性和提升使用者真实的体验是消费的人购买AI产品的核心动因。约60.7%的收房的人说愿意为AI功能支付一定的溢价,其中41.0%愿意支付20%左右的费用,19.7%愿意支付30%左右。此外,好奇心和外观设计的吸引力也对部分用户群体有较大影响。
报告还发布了2024年中国消费级AI硬件GEEK 50榜单,涵盖了移动穿戴、生活家居、办公教育和运动文娱等多个场景的50款优秀产品。同时展示了部分在消费AI硬件有深耕的企业以及它产品,如INMO的智能眼镜通过AI大语言模型实现了多场景应用;华为的MateBook X Pro通过HarmonyOS NEXT实现了AI能力的深层次地融合;大疆的DJI Avata 2则通过AI技术提升了无人机的飞行体验。
得益于算力成本与AI训练成本的持续下降,AI大模型与硬件的融合速度加快,消费级硬件从传统功能型设备向智能感知与主动服务型设备的转变。生成式AI技术不再局限于云端,而是逐步下沉至终端硬件中,形成了AI原生硬件迭代与AI增强硬件升级两种形态。硬件产品从云端决策式AI辅助,逐步演变为云边结合的生成式AI智能体,为用户所带来了更自然、更主动的交互体验。
消费级AI硬件市场激烈竞争,“对内兴趣电商、对外出海热潮”慢慢的变成了很多企业的核心增长引擎。要想充分释放这两股力量,需要在国内外各大平台上做好运营策略、内容差异化和数据分析的综合整合。让企业在国内通过兴趣电商实现爆发式增长的同时,在海外市场逐步夯实品牌、构建竞争壁垒,赢得更广阔且可持续的市场前景。
从单一智能设备到场景化AI,再到融合多传感器、多终端的“AI智能体”,实现了万物互联到万物智联的关键转变。随着算法、硬件、交互技术的不断迭代,脑机接口、人形机器人、智能眼镜等新形态为AI的发展打开更广阔空间让“万物智联”造福大众,赋能未来。
AI硬件的快速普及需建立在“极致性价比”之上,价格与体验增益的平衡点是消费电子普及的关键,厂商需要在不断压缩硬件成本与提高AI功能体验之间取得平衡、简化操作的同时增强体验,让更多用户“买得起、用得好”。
高收入家庭,对AI教育类产品的消费能力较强,逐步推动了AI教育产品的发展;同时高知白领对高效办公的需求促使了AIPC进一步渗透。生成式AI技术的发展,正在推动教育和办公领域的智能化升级,满足那群消费的人对智能学习、协作办公和高效互联的需求。AI办公教育市场正在迅速壮大,未来将迎来更加智能化、高效化的产品和服务融合时代。
AI时代的竞争正从单打独斗走向生态协同。短期内,聚焦细分市场的垂类品牌可通过差异化创新迅速推出爆款单品,然而,随着更多设备与场景加速互联,具有操作系统、云服务及生态整合能力的“链主”型企业(如苹果、小米、华为)将在智联时代掌握更持久的主导权。终端AI产品的互联互通能提供统一的账号体系、无缝的交互逻辑与更优的使用者真实的体验。对于垂类品牌而言,应避免盲目追逐热点或因资本推动而出现“自嗨型”创新,而要始终围绕用户最核心的需求打磨产品功能,理性拥抱新技术并保持与链主生态的兼容和协同。